□黃龍源
從平遠西周石正窯到梅縣唐代水車窯,從梅縣宋代瑤上窯到大埔明代余里窯,從五華清代瓦坑窯到大埔民國高陂窯……梅州陶瓷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本文將梅州生產、梅州出土、梅州收藏的部分陶瓷文化藝術品奉獻給廣大讀者,以便大家便捷地了解梅州陶瓷藝術文化發展脈絡———
(一)白如玉的高陂窯
大埔高陂窯始于宋,延至今。高陂窯主要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產品。
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產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產,有史料記載的陶瓷生產歷史已有700多年,是我省陶瓷主產區之一,素有“陶瓷之鄉”“白玉城”美稱,更有粵東“瓷都”之譽。高陂瓷是一種漢族傳統工藝。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著名產品為豆青竹節茶具、豆青竹節筆筒及豆青竹節杯,頗為素雅。薄胎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被稱為白玉瓷,精巧玲瓏,秀麗典雅。釉下青花瓷瓶及釉下五彩瓷瓶,色彩斑斕,精巧細膩,綠如翡翠,白勝羊脂。高陂瓷享譽海內外,產品多數出口,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
高陂位于大埔南片各鄉鎮水陸交通中心,是全縣陶瓷產品的集散地。舊時陸運不通,各鎮的陶瓷就是經水路由高陂轉往汕頭再運至海外(故大埔陶瓷習慣上也稱為“高陂瓷”)。第一間省立陶瓷職校———“廣東省高陂陶瓷職業學校”于1943年在高陂中學借場所創辦。大埔第一間國營陶瓷企業———“高陂機械陶瓷廠(后改名赤山瓷廠)”于1954年在高陂赤山創辦。第一家省立陶研機構———“廣東省大埔陶瓷研究所”于1959年在高陂烏槎創辦。
(二)五華龍頸坑窯
五華龍頸坑南宋窯遺址,位于五華縣華城鎮西北河子口老柏塘山南坡。窯址出土大量匣缽、墊環、墊餅以及一些窯磚,在匣缽內還有不少瓷器,均已變形、殘破,或燒結黏附于匣缽內。該窯生產碗、盤、碟、盞、杯、壺、罐等器物,瓷質堅硬、潔白,釉色以青釉為主,包括青黃、青綠、青白色等,個別為醬釉。
1992年,為配合廣梅汕鐵路工程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五華縣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在河子口龍頸坑發現有瓷窯的堆積,嗣后于1993年進行發掘。此次發掘,未清理窯床,僅清理了鐵路工程范圍內的窯址堆積,面積230平方米。據調查,南坡山地分布約有5座龍窯,其中最西面的1座,長約35米、寬約2.2米,順山勢建造,窯口向南。文化堆積厚0.5~1.1米,灰褐色,含炭屑、灰燼。堆積下部有厚5~10厘米的灰燼層。
出土的匣缽數量很多,較完整者114件。均為夾砂陶,厚胎,質地較硬,器表有醬褐色釉。器形以漏斗形為多,圓筒形的很少。瓷器以碗、盤、盞類為大宗,罐壺類較少。碗有蓮瓣碗、小碗等。龍頸坑窯未發掘窯址,但從調查可知屬龍窯,順山勢而筑,屬分室龍窯。
龍頸坑窯的窯具,與南方地區宋元時期的同類器大同小異。燒造的瓷器,大多數屬青釉瓷器,中沿外凸起的厚圓唇(如下圖)。碗、盤類是宋元時期較為流行的風格。燒制時漏斗形匣缽裝燒碗、盤、盞、碟,圈足下墊放墊環或渣餅,用圓筒形匣缽裝燒罐、壺類,匣缽逐個層疊裝燒。龍頸坑窯的器物形制多見于南宋時期,部分為元代,由此推測,窯址的主要年代為南宋時期,至元代期間廢棄。
(三)精致典雅的大埔余里窯
大埔余里明代窯遺址,位于大埔縣三河鎮余里村下村山尾。該窯址20世紀60年代發現,80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做過小規模的發掘。2013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期間依照考古發掘規程對該窯址進行課題性的科學研究,同時還十分關注遺址現場的保護,及時建議當地政府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至2014年1月初,發掘工作告一段落。
此次發掘工作發現并揭露了龍窯遺跡4座,還有作坊房址、土灶、轆轤坑、柱洞、灰坑、灰溝等,并出土大批窯具和瓷器標本?,F已揭露的龍窯都有不同程度破壞。其中Y3是一座階梯式分段龍窯,保存相對較好,除窯口部分被嚴重破壞外,左右兩側窯壁及各窯室隔墻、火道、窯門、窯床、窯尾煙道等結構都較為清楚,且窯門外還發現活動面,門外兩側還有柱洞。個別窯床還有成片擺放整齊的匣缽,有的匣缽上還有未取走的瓷器。發現的房址磚墻遺跡應是當時窯業作坊隔墻。其中房內發現有與制瓷有關的轆轤坑等跡象,房外還發現土灶、灰坑、灰溝等遺跡。發掘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殘件,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碟、瓶、爐、硯臺、蓋罐、燈盞、燭臺、印模等十余種日常用瓷以及窯具匣缽、窯墊等生產工具,遺物豐富。各類器型素面為主,但也有一些菊瓣紋等花紋。碗和碟上還多印有“福”“祿”“壽”“安”“德”“寧”“玉”“用”等吉祥文字。
余里窯屬浙江龍泉窯系,時代大致為明代早中期,產品燒成采用南方地區流行的龍窯,用匣缽裝燒,制瓷技術和燒成技術高超。余里古窯址群分布范圍較大,除現已發掘的下村山尾外,周邊的山坳及余里上村、五豐村崗崠坑等都有同類窯址發現,數量約有二十多處。余里窯址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模宏大的明時期龍泉系青瓷窯場,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
從考古發掘情況看,余里古窯群燒制的瓷器精致,造型典雅,裝飾藝術富有特色,而且燒造延續時間較長,產量較大,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看,瀕臨韓江,水運便利,部分產品應該還遠銷海外。余里窯遺址發掘填補了大埔地區明代窯業遺存的空白,而且豐富了廣東地區陶瓷文化的內涵,為探討廣東的陶瓷歷史、探索大埔縣的瓷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余里窯的生產流程、窯爐技術、燒造工藝、銷售路線等提供了依據。
(四)制作獨特的梅縣瑤上窯
梅縣瑤上宋代窯遺址,位于梅縣區南口鎮瑤上郭屋村碗窯窩,為宋代窯址。1982年發現,1985年發掘。窯爐結構為龍窯,窯壁用長方形磚砌筑,窯床傾斜度為23°~25°。窯中間有一道隔火墻,上有10個火孔。窯址出土器物有碗、碟、盤、盞、盅、壺和窯具漏斗形匣缽。器物施青白釉、青釉、醬釉,以青釉為主。碗心一周刮釉,疊燒法燒成。少量青白瓷碗、碟的內壁刻花、印花,紋樣有牡丹、飛鳳,以回形紋作邊飾,使用覆燒法,有芒口,與北方的定窯系統瓷器燒制方法相同,省內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