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贛州館,伴著歡快的信豐采茶戲腔,非遺舞蹈“信豐銅錢花”向中國、向世界展示著客家文化的魅力與活力。
千年古邑,人信物豐,漢唐重鎮,兩宋名城。歷史長河蜿蜒曲折,孕育了信豐多彩而燦爛的客家文化。比屋弦歌、龍騰獅躍、古老的戲曲、精湛的技藝……近年來,信豐縣統籌推進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動非遺項目進校園,讓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重煥光彩,彰顯其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多彩傳習所
“師徒四人去取經,一路走來馬不停,這天來到白虎嶺,山高路險難通行,難通行……”11月16日,在信豐縣第一小學手端木偶戲傳習所,只見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正興致勃勃地制作各種角色的木偶,并表演了與縣文化館聯合組織編排的一出信豐方言版手端木偶戲——《三打白骨精》。
手端木偶戲在信豐民間俗稱“端戲子”“蚊帳戲”,2008年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近年來,信豐縣第一小學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手端木偶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將它列入校本課程。同時,成立了手端木偶戲傳習所實踐手工坊,邀請代表性傳承人劉洪垣多次進入校園,開展手端木偶戲傳習、展演活動。
信豐縣第一小學依托“手端木偶戲”傳承基地和手工作坊,開設課外興趣非遺社團,培養了50余名手端木偶“小戲迷”自編自演了《三打白骨精》《紅小鬼》等手端木偶戲劇目。2015年,該校被評為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手端木偶戲的傳播基地。2018年,該校手端木偶戲工作坊榮獲江西省第七屆中小學生藝術節藝術實踐工作坊類一等獎;全國中小學生藝術節實踐工作坊類二等獎。2022年,該校手端木偶戲《三打白骨精》在贛州市中小學美育“雙減”成果展示活動中獲二等獎。
別樣課間操
“這是我們學校的非遺課間操,將非遺項目‘信豐銅錢花’編入大課間,既豐富了學生課間活動又進行了文化傳承。”信豐縣中等專業學校副校長王東說道。日前,在信豐縣中等專業學校,同學們和著古樸的旋律,結合采茶戲動作和秧歌的步伐,動作整齊劃一地開展別樣的課間操。
為營造出濃厚的非遺傳習氛圍,信豐縣中等專業學校將贛南采茶戲、信豐銅錢花等非遺項目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列入了五年工作規劃。邀請非遺項目傳承人進行現場教授《贛南采茶戲》《信豐銅錢花》,讓非遺文化真正入腦、入心、入課堂;聯合信豐縣文廣新旅局舉辦客家文化(贛南)生態保護實驗區非遺進校園活動;2022年,該校的贛南采茶戲《劉二尋花》在贛州市中職學校技能大賽藝術專業技能比賽中榮獲戲曲表演三等獎。
目前該校有長期學藝的信豐馬燈學員20余人,舞龍隊員20余人,贛南采茶戲學員20余人,信豐銅錢花更是改編成了學校的課間操,形成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的良好局面。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校園文化建設也得到進一步提升,更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淀。
特色研學游
11月15日,走進信豐縣古陂鎮黎明村黎氏宗祠,只見蓆獅、犁獅的道具陳列有序、栩栩如生,這里既是黎氏宗祠,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古陂犁獅傳習所。
古陂鎮黎明小學結合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進一步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宣傳力度,全面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形成人人知、人人愛、人人學非遺的良好局面。聯合該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邀請文明實踐員黎院梅擔任非遺講師,組織孩子走進非遺傳習所特色研學,讓孩子們在家門口走近非遺、認識非遺、了解非遺。引導學生接受鄉土鄉情的教育,根據實際不定期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習展示活動。
信豐縣第六小學來到非遺工坊研學,信豐縣第七中學開展非遺攝影作品展,信豐縣虎山中學成立了腰鼓、打馬兒興趣小組,信豐思源學校舉辦非遺展演活動……非遺傳承走入全縣各中小學課堂,推動非遺文化入腦、入心、入魂。
比屋弦歌音猶在,人信物豐競朝暉。實驗區創建以來,信豐開展了四次全縣性非遺普查,收集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540余條,出版了《橙鄉古韻》《信豐民間故事》《非遺進校園系列叢書——古陂蓆獅、犁獅》《非遺進校園系列叢書——手端木偶戲》等非遺保護成果專著。
人民的非遺,人民共享。信豐縣堅持在生活中弘揚,在實踐中創新,開展非遺進校園,傳承文化根脈,共筑民族未來。劉陽春 王寧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