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華(黃柏)
過了中元節,又到中秋,應景的習俗總是此起彼落。瑞金城的農歷八月季,似乎早已約定俗成,待到跨點之日,一些善男信女們早已沐浴齋戒,素身凈心,準備朝圣。若逢假日,香客們如約而至,朝圣的路上更是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為了趕上一天的頭香,許多人不惜披星戴月,掐時擇日。于是乎,佛心遂人愿,天庭接萬家,又聞爆竹響。
禮佛向善,本無可厚非。然而,其中早已夾雜了不同的聲音。一些常把菩薩掛在嘴上的人,佛堂之上格外恭敬,背地里不知踐踏過多少道德與法紀,持香拜佛成常態,爆竹放得震天響,欺世又擾民。在許多地方,出殯才是不可抗拒的禮事,先人上路,哀號齊鳴,煞有介事,隆重之至。有時爆竹連著禮炮,山搖地動,響徹云霄。死者為大。此時此刻,即便有的張揚,人們總會看在死者的份上給予更多的同情,畢竟沒有什么比死人的事大。不過,爆竹響起,總不見得是什么好事,無論是真高興,還是假慈悲,無論是祈福,還是懺悔,都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止增笑爾。
傳說,古人常露宿山林,要點篝火并往火堆里放竹筒,用竹子的爆裂聲來震懾野獸的侵襲,便有了“爆竹”一說,此后,爆竹的沿革大可應證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在《通俗編排優》記載: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肚G楚歲時記》有云:“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而今的爆竹文化意味什么,不可理喻。
大年三十夜,央視主持開始倒數時,總有搶頭彩的放響了第一炮,緊接著爆竹聲連成了片,毫無間隙,穿越時空,一浪高過一浪,一陣勝于一陣,頃刻間,火光沖天,煙霧燎繞,烏煙瘴氣。辭舊迎新,入鄉隨俗,湊湊熱鬧,圖的是開門大吉。然而,總有的人家特別著意于這一刻,爆竹特響、特長,似乎想壓倒一切,平日里分毫不讓,點滴必爭,睚眥必報,此刻卻大發豪氣。那轟鳴般的爆炸聲里,有的是張狂,有的是惡作,卻掩蓋不住惶恐與罪惡。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噼哩叭啦……”誰又在放爆竹?誰家在燃香?只要留心,你會發現那些不事正務的“地下工作者”,特別喜歡搬神弄鬼,別人出工收工,她卻燒香膜拜,口中念念有詞,冷不丁的還嚇人一跳。非年非節,不喪不嫁,放什么炮,燒哪門子香?興許又得了什么空子,大黑了一筆,或許又起了什么壞心思,魔鬼的爪牙又要張開。我時常納悶,一些不正當勞動者勤侍奉,多行不義常貢佛,敢情這仙界之中也有腐敗,否則,那些千里眼、順風耳果真分辨不出人世間的是非曲直?豈能為虎作倀?號稱救苦救難的神明佛祖豈容如此的欺侮?
當然,除了妄圖如此得到救贖的罪惡靈魂,尋常人家也會順應習俗,初一或十五,祈福求安,增福修慧,經寺禮佛,隨遇而安。畢竟信仰自由、有度,怡情悅性,善結善緣。盡管如此,這般人家也不會太過張揚,倘若家中有老,猶如一寶,奉若活佛,父慈子孝,和和睦睦,其樂融融。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時常會隨著晨鐘暮鼓默默地點上一炷香,以最簡樸的方式來表達善良的祝愿,以求諸事順遂,老幼安康,風調雨順,不只為自己,為子孫后代,也為天下蒼生,可敬可親。
佛說: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佛還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真心為善自成佛。畢竟,勤勞與善良才是人心中最大的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