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需求習慣出發 |
給媽媽一個實用的家 |
家居空間中,巧用玄關設置洄游動線,有利于保護主人活動的私密性
勒·柯布西耶設計的“母親的小屋”內的空間分布圖
勒·柯布西耶為母親設計的湖邊小屋
為了給媽媽養顏,有的人選擇送護膚品;為了讓媽媽保持健康體魄,有的人選擇送保健品;為了讓媽媽緊跟時代,有的人選擇送電子產品……所有的選擇皆出于愛,出于想要給媽媽更好的生活。而提到生活,就離不開家。你有沒有想過給媽媽打造一個更好的家居空間,讓媽媽的生活更舒適便捷呢?
早在95年前的法國,就有人這樣做了。建筑師勒·柯布西耶為自己的母親量身打造了一座屋子,一切設計皆從母親的實際生活需求和習慣出發。其中的一些設計手法,即使放在今天,不但不過時,反而還能在其中找到當下時興又實用的家居空間設計理念的影子。
1
充分考慮生活習慣
法國建筑大師勒·柯布西耶被稱為“功能主義之父”,是功能主義建筑的泰斗,一生致力于追求“居住面積最小化,不浪費每一平方米面積”的建筑理念。1923年,他為自己的母親親手打造了一座建筑面積約60-70㎡的小屋,屋子的設計處處為使母親的日常生活更方便。
屋子坐落在日內瓦湖旁,以素雅的白色為外墻色彩,在面湖的墻上開了一個達11米的橫向長窗,讓母親足不出戶也可飽覽近處的日內瓦湖和遠處的阿爾卑斯山景色。因母親愛狗,柯布西耶還專門為小狗設計了專屬平臺和窗口。此外,院子里還留有多處座椅讓母親可以在戶外休息、觀景。
室內設計上,許多細節更顯柯布西耶對母親的體貼用心。比如,但凡有椅子的位置就設計有開關,好讓母親年紀大了行動不便時坐著也能隨手開燈,不怕天色忽然轉暗;衛生間里,燈的開關設在洗漱臺墻面的門框邊,只要順著門框一摸就能摸到;臥室用色以天藍色和白色為主,與戶外景色相融;他還與其他另外兩位設計師合作設計了一款躺椅,也放在臥室里專供母親使用,打個盹,看個書。另外,根據母親的生活愛好,屋子里還配有裁縫桌、鋼琴等。
2
家庭動線要分好多種生活場景互不干擾
除了各種體貼的細節,柯布西耶設計的這座小屋最為后人所稱道的是空間內的動線規劃。動線,是指人為了完成一連串動作而需要行走的路線,動線越短且無需原路往返,就越能節約時間和人力,從而提高做事的效率。一般來說,家庭動線包括家人動線、家務動線和訪客動線三種。比較合理的規劃方式是,盡量讓這三條線互不交叉、獨立存在??虏嘉饕O計的小屋就是一個范例。
從戶型圖上看,入門進入玄關后,小屋內就分出了左、右兩條路徑,對訪客動線和家人、家務動線作出分隔:左邊通往客廳、客房等空間,覆蓋訪客來訪的空間需求;右邊先經廚房,后到家務間、儲藏室,最終可通往臥室,而臥室又是與客廳相連通的。因為屋子基本是專供柯布西耶的母親居住使用,所以設計中將家人、家務動線合二為一并無不妥,既能使主人和客人在空間使用中各滿所需、互不干擾,也能保護主人空間的私密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整個屋子里可以說沒有“終點”和“死角”,特別是在家人、家務動線中這一點尤其明顯,在其中活動的人隨著生活場景的切換、變換空間,卻不需要多余地走“回頭路”。這種動線規劃放到現時,被稱作洄游動線,尤其適合運用到小戶型及各個家務空間中。
3
巧設洄游動線省時省力還能讓家“變大”
以極致的小戶型空間設計著稱的日本住宅,就常有洄游動線的應用,也是將家務動線與其他動線分隔開的常見做法之一。例如在入門玄關和鞋帽區設置洄游動線,分開訪客動線和儲物的家務動線,有效避免了讓客人看到玄關亂糟糟的一面。又例如利用開放式廚房讓廚房與客廳、餐廳之間形成洄游動線,將家人動線和家務動線分隔開,尤其適合有兒童成員的家庭。試想,有人在廚房做飯、出菜,與此同時母親照顧孩子可能需要進出廚房取物、加熱牛奶等,如果不把動線分開,那不同家庭成員在各自的行動中就容易互相阻擋、干擾,雖然不會造成很大問題,但不方便肯定存在;若有洄游動線分出不同的功能動線,自然便捷得多。此外,在廚房、洗衣間、陽臺三者間串起洄游動線也是越來越常見的做法,目前很多商品房就有把生活陽臺放在廚房外的設計,很受需要承擔家務的母親們的歡迎。
在家中合理地設置洄游動線,不僅能讓起居生活更省時省力,有時還能產生讓家“變大”的神奇效果,尤其是在小戶型。通常很多人會認為,想讓空間顯大,就要盡量減少隔斷,其實未必。日本庭園設計中就有一種“障眼法”,將部分空間做得小而封閉,又將部分空間做得大而開闊,再通過洄游動線將這些空間串聯,二者對比從而給人庭園“大”的錯覺??虏嘉饕蔡岢鲞^,越小的住宅,越要重視人在其中行走的體驗。這種概念稱為“建筑散步”,既保證了使用的便利性,又豐富了居者的空間體驗。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洄游動線雖好,但也并非適用于所有房子。因為設置洄游動線涉及到對部分空間進行重新隔斷或打通等操作,如果室內承重墻多,那就比較難改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