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鄭薇
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的本質在于改善群眾生活質量、提高群眾幸福指數、提升全市人民各方面素質,這是一個從古至今永遠都不會過時的課題。近日,記者采訪到黨史辦主任劉前華,了解蘇區時期黨和政府在提高全民文明素質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劉前華對記者說:“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依然為提高蘇區群眾的文化素質,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提升群眾文明水平做了不懈努力。”
針對蘇區工農群眾,尤其是占大多數的貧苦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甚至沒有文化的問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許多列寧小學,普及五年制義務教育,確立了“使廣大中國民眾都成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的文化教育方針,提升文化水平和文明指數。劉前華說:“蘇區的社會教育效果明顯,‘二蘇大’報告統計,江西、福建、粵贛三省共建列寧小學3052所、補習夜校6426所、俱樂部1656個。”
針對當時城鄉環境臟、亂、差,各種傳染病多發易發,群眾健康水平非常低等問題,蘇維埃政府創建了衛生醫療機構,組織開展了大范圍的群眾性衛生防疫運動,并動員群眾清掃垃圾、疏通水溝、消滅蒼蠅和老鼠,開挖水井,植樹造林等等,改善了群眾生活環境,提升了群眾健康水平。
針對蘇區時期物質高度緊張的問題,蘇區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節約運動等。劉前華說:“雖然背景不同,那個時候是因為物資匱乏而節約,現在是因為過于浪費而提倡節約,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我們追求的生活質量,我們正常文明程度,與蘇區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節約這種精神是不分時代的,是需要繼承發揚的。”
劉前華在采訪中說道,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不是為了爭一個榮譽而去做的事情,是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參與的。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提升全民文明素養的本質和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在為提升群眾文明素質,改善群眾生活,改善群眾生活環境,提高群眾生活質量而努力。因此,瑞金爭創全國文明城市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傳承優良傳統的需要。